多民族共居的建德市团结村 处处藏着“蓝妈妈”的身影
2023-04-13 11:15:56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unknown 阅读次数:470
游客们在团结村跳竹竿舞 建德市委统战部供图
杭州市委统战部、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都市快报推出
“一人一篓一组歌”,激励村民团结一致奔向共富路
记者 凌姝文 通讯员 周宇
建德市的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是毛泽东主席关于“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距离基地20公里处的建德市团结村,有一位“蓝妈妈”,她的精神同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团结村民……
建德有五个民族村,团结村是其一。
《建德市地名志》记载:“1956年4个初级社合并成立高级社,寓‘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之意而称‘团结’。”
到如今,“团结”早已超出“村社合并、合村并社”的范畴,团结村现有村民1738人,其中畲族村民578人。200多年前,畲族先民迁来团结村,与当地汉族同胞同呼气、共命运,携手共建美丽家园,已成为团结的一大家子。
去团结村旅游,当地人人是导游。村民们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村里有一张金名片“一人一篓一组歌”。
影响村史的伟大女性蓝妈妈
用一生信守“四不”原则
团结村里有蓝妈妈畲族风情楼、蓝妈妈村民广场、蓝妈妈田间课堂、蓝妈妈团建旅游……到处都是“蓝妈妈”品牌,“蓝妈妈”是谁?
蓝妈妈本名蓝银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畲族先辈。1912年,她出生在建德的另一个畲族村,后来嫁到了团结村。
到团结村后,蓝银花跟着公公学了一手草药技术,渐渐地,成了当地的“妇科”兼“儿科”圣手。
新中国成立后,全大队300多户人家,几乎谁家孩子病了都找蓝银花看过病。那时候山道难行、药品难觅,但蓝银花送药看病,始终坚持“四不”原则:
不管自己家务多忙、身体多差,从不推辞;
不管是给本大队还是外大队社员看病,从不推脱;
不管是治大病还是治小病,从不收一文钱;
不管是路远还是路近,从不收礼。
经蓝银花治愈的孩子,有的认她作干娘,有的待她如亲妈,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喊她“蓝妈妈”。
团结村金名片中的“一人”,指的就是蓝银花;“一篓”,则是蓝银花的药篓子,后来则衍生出文创篓、智慧篓、产业篓、指数篓等“背篓文化”。
虽然蓝妈妈不在了
但“蓝妈妈”IP
构成了团结村的产业体系
2021年1月6日,团结村的“蓝妈妈畲族风情楼”开门营业了。
这幢楼有点特别,它是团结村尝试“村企联建”的成果:由村里腾出废茶厂的土地,新建一幢3层高的楼,招企业来运营,让村民做股东,最终形成了集餐厅、民宿、展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畲族风情楼,楼里常年展售着村民们的香榧、畲茶等农产品。这幢楼,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年租金收入20万元,以及20%的年运营利润分红。
“背篓文化”背后的“蓝妈妈”IP,当然不止这一幢楼。
“蓝妈妈村民广场”地处团结村的核心地带,广场不大,但却是烟火的聚集地。晴天时,村民爱到广场的草坪上晒晒太阳,扎个帐篷,带孩子的还可以荡秋千玩。
另外,如果有游客住进“蓝妈妈畲族风情楼”,民宿的老板会向他推荐“蓝妈妈田间课堂”,这是一项专门为游客定制的田间体验活动,可以由民宿老板带着,去油菜花田拍拍照,体验种菜和采摘蔬菜,零距离拥抱田园生活。
“蓝妈妈团建旅游”也类似,就是组织团建队伍,体验升级版“向往的生活”,除了在乡间深度游,还可以换上民族服饰,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他们可以穿上“凤凰装”、学唱“种茶歌”、品尝“乌米饭”、体验“轿迎亲”,留下难忘的回忆。
如今,“一人一篓”随着“一组歌”——《听妈妈的话》《神奇的小背篓》深入团结村的日常工作生活,各族群众在此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家不分彼此沿袭着蓝妈妈的精神,团结一致共奔致富路,一步步实现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美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