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吾爱软件下载 > 文章教程 > 网络热点 > “塘栖百匠”非遗工坊,独门绝技助力共同富裕

“塘栖百匠”非遗工坊,独门绝技助力共同富裕

2023-04-21 11:17:25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unknown 阅读次数:796

手艺人们做月饼

记者 王夏琴 通讯员 顾灵娇

转眼又将立夏。

进入4月下旬以来,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里炊烟袅袅,炉火熊熊——30多位大伯大妈用土灶烘烤、蒸煮立夏饼、雌雄粽等立夏传统美食。

这些大伯大妈有个统一的称呼,叫“塘栖百匠”,他们所在院子名字叫“塘栖百匠”非遗工坊。

前不久,“塘栖百匠”非遗工坊助力共同富裕的经验性做法,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第三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手艺精湛的糕点工匠

年过半百就“闲置”太可惜

说起老手艺老味道的糕点,老底子的杭州吃货恐怕第一时间都会想起塘栖。

塘栖丁山河村,是一个典型江南水乡“手艺村”,这里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更留下了一批老手艺人,保存了一批土灶头等老行当设施。全村目前仍保留着两家百年老字号、一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绵、五项省市区级非遗项目,该村被称为“非遗村”。

村里有家老刀食品,负责人沈建标发现,村里这些手艺精湛的糕点工匠,年过半百就退休“闲置”在家。他们有的在家里自做自卖糯米锅糍、麻酥糖这些“杭儿风”糕点,因为宣传不多,产品“叫好不叫座”,有些手艺还面临失传的危险。

“不如依靠统一品牌、规模化的生产以及畅通的销售渠道,让每个人的老行当有用武之地,‘重出江湖’还能增加收入。”去年3月,老沈陆续邀请了数十位老师傅走进他的工厂,尝试联手让塘栖的糕点老手艺重新“复活”。

30多位手艺人重出江湖

人人都有糕点独门绝技

走进丁山河村的“塘栖百匠”非遗工坊,来自村里的手艺人正忙着制作、烘烤、包装各种糕点,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

去年初,沈建标投资500多万元,对村里一座约2000平方米的废弃小学进行改造,搭建、移建制作民间美食所要的老虎灶、回龙灶、缸缸灶等各种老行当,并按国家食品生产标准建造生产车间。

院内设置传统糕点制作区、老虎灶打年糕、土灶塔锅糍、中秋斗月饼、灰鸭蛋腌制、手工圆子、米塑技艺以及国家级非遗清水丝绵制作现场等。

一年来,30多位手艺人陆续“重出江湖”,他们人人都有独门绝技:56岁的曹子仙是做锅糍的好把式,她在工厂院子里砌起了“专业”的土灶台,每天光是锅糍的销量就有上百斤;65岁的姚财高拥有土灶烤月饼的操炉独门绝技,中秋,他做的土灶月饼成为杭州糕点界的“爆款”,创收达百万元;57岁的刘大群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做麻酥糖高手,不断挖掘生产斧头包酥糖工艺,被媒体频繁报道……

开了30多个专卖店

产品联接100多家农户

手艺人的技术还真不是“盖”的。

去年塘栖枇杷季,70多岁的手艺人莫月子成了网红“枇杷奶奶”,不但销售了上万斤枇杷,还使重现江湖的塘栖老底子“枇杷三馋”——枇杷花茶、枇杷花酥、枇杷花焦桃片热卖。

去年端午,百匠工坊手艺人挖掘、创新、开发、生产的“传粽接蛋”礼包,共销售15300多包,收入突破100万元。

今年春节,以刘大群为代表的“老行当年味包”生产小组,里面六样年货件件都是非遗产品,成为网红年货,销售12600多包,销售额170多万元。

初步统计,一年来,手艺人充分发挥各自技艺,生产了非遗产品礼包5万多份,涉及50多个单品的非遗茶食。

“在杭州地区开设了30多个专卖店,产品联接100多家农户,手艺人直接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沈建标说,非遗工坊还接待了120多批8000多人次游客和学生前来体验民俗文化及非遗技艺,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列入省级非遗工坊创建。沈建标也被授予临平区十大乡村振兴优秀人才。

“糕点不仅是塘栖乡土文化的代表,也是整个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应该走出去让更多人知晓和品尝。”沈建标说,接下来他打算邀请更多手艺人入伙,扩大品种和规模,把塘栖糕点背后的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