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宋《耕织图》遇见当代临安
2023-05-22 11:37:48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unknown 阅读次数:854
记者 王斐帆 通讯员 方婷 叶泰瑜 周丹丹
吴越千年。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吴越文化对杭州影响深远。
1000多年前,吴越钱王缔造了吴越国,筑钱塘、疏西湖、扩杭城,成就了“人间天堂”杭州,“纳土归宋”又避免了战火,为杭州成为北宋“东南第一州”、南宋都城,“点亮”宋韵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在杭州,“吴越文化”与“宋韵文化”一脉相承。
临安,作为吴越钱王的出生地和归息地,秉承吴越文化,千年来又涌现过哪些代表性人物?第二届吴越文化节到来之际,都市快报联合临安区委宣传部推出了“古今对话·梦回千年”系列报道,带你梦回吴越,读懂“吴越千年”的深意。
今天穿越至900多年前,对话於潜县令楼璹。
一部《耕织图》 承载千年农桑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
“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
在杭州,吴越王钱镠在平定两浙、建立吴越国后,格外重视农业,采取“保境安民”“休兵息民”的治理方式,外治江湖、内造良田、发展蚕桑,使当时的农村“桑麻遍野”,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到了宋代,北方战乱不断,人们纷纷南迁,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位于临安中部的於潜宁静祥和、物产丰富,由此诞生了“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耕织图》,它也被后世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这本农学著作的作者正是当时的於潜县令楼璹,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画家。
绍兴三年(1133年),楼璹任於潜县令,他既风雅又接地气,足迹遍布全县的田间、地头、桑园、丝坊……和长期在一线劳动的农夫、蚕妇探讨种田、植桑、织帛等农业技术,用妙笔将播谷种田的景象绘制成21幅耕图,将养蚕织布的画面绘成24幅织图,并每幅作诗一首,最终合为《耕织图》。
楼璹将《耕织图》献给南宋朝廷后,得到了宋高宗的盛赞,不仅专门召见了他,还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掀起了此后近千年的《耕织图》热潮。
南宋,几乎各州、县府中均绘楼璹的《耕织图》;元代,将临摹的楼璹《耕织图》一同编为《农桑图说》,印发给百姓;明代,楼璹的《耕织图》被引用编入《便民图纂》;清代,各种临摹楼璹《耕织图》的版本层出不穷,许多还漂洋过海到了美国、英国、日本、朝鲜……影响力扩散至世界各地。
楼璹的《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图文并茂的记录,留下了最直观的珍贵资料。如《灌溉》《一耘》图,就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耕织图》让许多农业知识和生产工具广泛传播,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去年金秋,楼璹的《耕织图》还穿越近千年,以舞蹈的形式登上了央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树上桂花含香、塘里蟹肥鱼鲜、田间稻浪千重……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幅幅硕果累累的绝美画卷!
当代《耕织图》 有诗有画有科技
在今天的“耕织故里”临安区於潜镇,《耕织图》的印记依然随处可见。
镇中心的“耕织图文化广场”上,楼璹的40多幅《耕织图》临摹画,被错落有致地陈列在长廊两侧的玻璃展板中,游客们每走过一个转角,都是一片惊喜。一旁的大片空地里,还种了各类瓜果蔬菜,直接把田园诗吟进了小城“C”位。
想了解《耕织图》的前世今生,那就去耕织图文化园吧!这里的耕织图博物馆虽只有600平方米,但“五脏俱全”:分耕织千年、洪野膏腴、名典出世、耕古织今、耕织新城5个展区,用声、光、电、触屏等多种展陈手段,系统展示了中国的农耕文化,《耕织图》的当代意义。
《耕织图》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在哪儿?
近在咫尺。
於潜,作为一座拥有2100多年悠久建县史的千年古镇、“耕织故里”、临安的农业强镇,农业生产技术卓越,一如900多年前,楼璹的《耕织图》成为全国农事先进教材一样。
上个月,临安区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揭牌启用,作为全省首批四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它蕴藏的农业黑科技,令人惊喜。
中心一层只是“开胃菜”——更具科技感展示方式的《耕织图》长卷轴,让古老和现代交织。
二层就不得了了,直接展望“耕织未来”,装上科技的翅膀,让人仿佛坐着飞船到了外太空。
门口墙面是一排排种子芯片,各种型号的稻米、小麦、玉米等种子被有序标号、装进半圆的玻璃球里,供不同土壤植入不同“芯片”。
“像这个中商超精1号杂交水稻,我们首次在临安大面积种植,亩产就达到了1600斤,比本地水稻高了四五百斤。”临安区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冯骥指着其中一个玻璃球说。
前面的桌子上放着几本“无字天书”,乍一看整部书就是一片片光板,翻起来才发现另有乾坤,顶部的光影投影仪将随着阅读者的翻页,投射出不同的农业画面、知识内容。
再往里走,在一个圆形大厅里放着一个形似UFO的沙盘,沙盘里展示着窗外的千亩良田。
两侧的玻璃墙面放着大型无土栽培箱,种着不同的绿色蔬果,中间墙面则投影出一幅由“舰长”驾驶舱直接控制的“於潜耕织云图”。
“通过驾驶舱和安装在农田的传感设备,我们坐在电脑前,就能清晰掌握稻田里的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磷值、土壤钾值、病虫害侵蚀等情况,也正是通过选优种子,加上全程数控管理,我们的稻田产量才会远比周边农田的高。”冯骥说。
此外,这里还有孩子们研学体验的小型植物水培箱,以及插入不同卡片就能做出相应感应播放的耕织生活小科普屏。人气最高的是三面屏的酷炫农事电子体验,坐上游戏椅,操纵方向盘,就能在三块大屏幕上模拟插秧机播种、无人机洒农药、收割机收割等。
“当然,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在农业一产上,为於潜片粮油产业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包括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仓储保鲜冷链等,也会为周边的其他农业基地提供育苗等服务。”冯骥说。
临安《耕织图》 见证全域美丽
今天的於潜,在《耕织图》的传统农艺和当代科技叠加下,农事正兴:光明农场的千顷良田五谷丰登、“网红村”潜东村的共享农场里米酒飘香、绍鲁皮园的农事体验别具滋味……
而这样的当代《耕织图》,也在临安大地全域铺开,见证美丽风景,美丽经济。
在青山湖街道,郎家村通过村集体流转数百亩土地,优选稻种,推出了“溪谷郎家”稻米品牌,打造“共富稻田”、妙哉花园、稻田餐厅等特色项目,将农业和研学文旅融合,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20余万元,实现了“翻身仗”。
太湖源镇以种植优质的天目雷笋、“水果笋”而闻名,是市场的香饽饽。每年春节前后,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里,前来挑拣鲜笋的客商就络绎不绝,也让本地笋农和笋企笑逐颜开。今年春节前后两个月,光浙江聚贤盛邦农业一家就卖出了50多万斤“水果笋”。
在高高的山岗上,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这些天的清晨,海拔650米的潜川镇马山村,晨风微凉,村民们却在田间地头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在地里撒下小小的西瓜子,期待着盛夏季节迎来大大的丰收。
马山西瓜是临安的“明星西瓜”,凭借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地理优势,出落得糖分高、水分足、鲜甜爽口,如今已成为马山村农民们的“共富瓜”。去年夏天,村里通过马山西瓜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今年,村里再接再厉,种植百亩以上的西瓜,让村里的《耕织图》更甜蜜!